2023年,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说:“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,中国真的无能为力!”不仅
2023年,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说:“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,中国真的无能为力!”不仅如此,他不断强调自己“美国人”的身份:“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,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,除此之外别无其他!”张忠谋出生在宁波,小时候跟着家人辗转香港和菲律宾,香港的学校环境一般,但他基础打得扎实。1949年,18岁就一个人跑到美国,先进哈佛读文学,没多久转到麻省理工学院学机械工程,那时候他埋头苦干,成绩拔尖。毕业后直接进德州仪器,从底层工程师干起,一步步爬到副总裁,管过半导体部门,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。1962年,他正式拿下美国公民身份,从那以后就把美国当成自己的根基。1985年,台湾当局请他回去搞工业,他创办台积电,专攻晶圆代工,这公司起步难,但靠着专注纯代工模式,避开设计和销售的麻烦,很快就站稳脚跟。到现在,台积电占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六成以上,苹果、高通这些大客户都离不开它。张忠谋退休后,还偶尔出来讲话,影响力不减当年。2023年,背中美科技摩擦越来越烈。美国从2022年底开始收紧芯片出口管制,高端处理器、光刻机这些关键东西,直接卡住大陆脖子。ASML的极紫外光刻机,本来是荷兰货,但美国一施压,就不卖给大陆了。张忠谋在纽约时报采访里,直言美国和盟友控制了所有瓶颈,包括荷兰、日本、韩国和台湾,如果他们联手扼杀大陆半导体,大陆真没招。反映出张忠谋视角的局限。他是美国公民,台积电的核心EDA软件、IP授权大多来自美国,客户也多是美企,工厂建哪都得看美国脸色。比如2023年,美国逼台积电去亚利桑那建厂,投了上百亿美金,台积电只能照办。张忠谋反复强调自己是美国人,从1962年入籍那天起,就没其他身份,这点他讲了好几次,像是划清界限。他看大陆芯片,总觉得起步晚,设备依赖国外,高端制程如7纳米以下,短期内追不上。可他忽略了大陆的韧劲儿,产业链从材料到应用,早就在本土化上发力了。2023年7月,大陆就对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,这俩材料是芯片制造的命根子,镓用在5G射频器件上,没它手机信号和基站就瘫;锗在红外探测和光纤通信关键,大陆产量占全球八成以上。这一管,美国军工和芯片厂立马慌了,他们的供应链缺口大,替代品短期内补不上。紧接着,稀土出口也收紧,稀土是芯片封装和磁性材料的基石,大陆资源占全球九成,管制后,美国企业成本直线上升,得四处找货源。这不是报复,而是护住自家底盘,让产业链更有主动权。中芯国际作为大陆龙头,那时候14纳米制程良率刚起步低,但通过优化参数和工艺,拉到95%以上,现在能大规模生产,成本降下来,汽车和家电芯片用得上,不再卡脖子。光子芯片这块,也在加速追赶。传统硅基芯片传输慢耗电高,光子芯片用光信号,速度快、省电,绕开不少美国封锁的技术壁垒。2024年到2025年,这领域投资加大,实验室成果转产业化,华为和中科院的项目都有进展,传输速率比硅基高几倍,应用于数据中心和通信。龙芯CPU的突破,更是中国自主的标志。龙芯从2002年起步,早年没参考技术,全靠本土团队啃硬骨头。张忠谋的判断,有他的道理,但也暴露了老派思维的窄。他总盯着先进制程,觉得大陆造不出7纳米以下,就永远落后。可大陆策略务实,先固成熟制程,28纳米到14纳米,满足汽车、家电、物联网需求。2023年汽车芯片荒,本土供应顶上,车企恢复生产,没再停工。这产业链闭环,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应用,全链条本土化率升到30%以上。2024年,大陆半导体投资超3000亿,建了新厂,上海、北京、深圳的园区扩建,吸引人才回流。2025年上半年,中芯国际7纳米量产,华为麒麟芯片用上,手机和服务器自给率高。国家大基金三期投2000亿,重点砸在设备和材料上,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,从90纳米起步,现在追到28纳米,步步逼近。半导体是国力比拼。张忠谋代表了老一代华裔精英的路径,在美国发迹,回台湾建业,但他的话忽略了大陆的系统优势。集中力量办大事,从政策到资金,全方位支持。2023年到2025年,大陆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,半导体领域超10万件,人才储备上百万。出口管制后,美国盟友也动摇,日本和韩国企业偷偷卖低端设备给大陆,荷兰ASML股价跌。稀土价格在2024年翻倍,美国囤货,军工延误。镓锗管制让高通射频芯片缺料,手机出货慢。大陆不硬拼高端,先稳中低端,汽车芯片自给率从30%到80%,电动车出口全球第一。